《全球战国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晨曦小说(m.chenxixsw.com)
“嘶”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凉气后,却都不出话来了。
经过来时路上朱由栋的讲解,一行人谁都知道黄册库对于大明的意义。但是黄册库的现状却让众人感到惊恐。
万历二十年的黄册,是三十年那批黄册的基础。如果二十年那一批的黄册都坏了烂了,那三十年这批黄册送进来的意义就不大了:没有了前些年的底根,你叫监生们如何查对?复核?无法复核,那不是地方上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吗?
而且刚才张勇还了,三十年这一批比二十年那一批还要糟糕。这明什么?地方上已经对这事儿肆无忌惮了!可,可这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啊!
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有效扭转,那要不了多少年,黄册将丧失一切意义。而国家失去了黄册?民不知有多少,产出不知有多少,百姓的财产不知有多少。你凭什么去征税?乱征吗?万一逼得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?
而且,你还要知道的是。这里的黄册,除了民黄册,其他几个岛上还有军黄册,匠黄册!简而言之,黄册失去了功效,国家就无法有效掌控百姓、军队、工匠!
那还搞个屁!国家的根基都没了,大家就等着亡国吧!真以为光凭士大夫就能撑起一个国家啊?
难堪的冷场持续了很久,终于,张世泽颤颤巍巍的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这个,黄册库是如茨重要,这制作黄册,朝廷居然没有划拨专项的经费?”
张勇已经是一副混不吝的表情了,看着惊诧发问的张世泽。他嘲讽的笑笑:“世子可能还不清楚吧?事实上,除了制作黄册没有专项费用需要各地方负担以外。便是下官这黄册库平日的运转经费,朝廷里也是没有专项费用的。”
“啊?怎会如此?殿下?真的是这样么?”
看着张世泽等人朝自己投来的惊诧而又疑问的眼神,朱由栋也只觉得一阵头疼:自己穿越过来的是一个什么时代啊?怎么以前在起点看明穿类,那些穿越到崇祯年代的人都能翻盘呢?自己这会儿还是万历时代呢,看到黄册库的现状后,他都有些绝望了!
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大英雄,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。但他也有诸多的缺点,其中有一个便是:吝啬。
洪武十三年,大明开始推行黄册的时候,要求黄册纸张必须防虫防蛀,以便长期保存。但是大明的户部只是设计了黄册的格式,要求了黄册的质量,而黄册纸张却是不提供的。这纸张,得由各级地方政府自行负责。
对于布政司来,可以摊派到州府,州府可以摊派到县最终,这笔费用还是落到了老百姓头上。
洪武、永乐两朝的皇帝都是狠人。官员们一是不敢太贪,二是做事相对认真。所以,基本上各级官员找老百姓收两枚铜板,可以办出值一块铜板的事情。而到了后期,随着官风的糜烂,行政效率的降低,官员们在黄册这个事情上找老百姓摊派一两银子,却做不出来值半块铜板的黄册了。
如果明朝刚刚立国的时候,因为户籍的缺失无法有效收取赋税,导致国家财力不足,以至于黄册的制订费用要摊派到老百姓头上还情有可原的话。老朱对于黄册库运转经费的划拨表现,那可真是将其‘吝啬’的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黄册库建立起来后,库管官员就上书通政司:皇上,这库房的日常维护、黄册的定期翻晒以及安保,总是需要人来做吧?还有库房房间的修葺,除了人工,也是需要材料的吧?此外,每十年黄册入库的时候,虽朝廷调派国子监的监生过来帮忙,我们不用发工资给他们,但一千多人也是要吃饭的嘛。以上这些钱从哪里来?是不是请户部给我们黄册库单列一项支出经费,方便我们以后开展工作?
老朱的回答是:这个事情不能单列经费,你们黄册库的办公经费,由国子监负责。
国子监一下子就郁闷了:作为教育部门,我们自己都穷得叮当响。每十年去打一次义务工就算了,还要我们长期承担黄册库的运转经费?不行啊皇上,我们的钱不够啊。
然后老朱一拍脑袋:这样,国子监的钱不够,就让工部把每年办公经费的结余交给黄册库。如果那一年工部不够,就让户部把当年办公经费结余交出来。这总不能有一年你们三个部门同时办公经费不够吧?
还是那句话,老朱在的时候大家做事情还比较讲规矩。贪污的少,乱发部门奖金的也没有,因唇了年底,以上三个部门每年多少都有点结余。而且在老朱的赫赫淫威下,也没有哪个部门敢推诿扯皮,所以,黄册库的运转经费还是可以保障的。
但是老朱崩了,特别是后来朱老四也崩了后。几个部门就开始互相踢皮球了。
我们绝对没有结余的办公经费!绝对没有!我们平时工作这么努力,怎么会剩下办公经费呢?只有差钱的好不好?我们非但拿不出一文钱支援黄册库,还需要朝廷给我们补发办公经费呢!
然后黄册库就傻眼了。
起来,全国上下,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承认黄册库的重要性。没有黄册库,皇帝无法了解全国具体情况。没有黄册库,百姓一旦发生不动产纠纷,就无法查证原始资料。至于大臣这一级,很多官员都公开的:黄册库是国家万寿无疆的根本不过,一旦到了黄册库具体要钱的时候,大家都顾左右而言他。
这很正常,这是官僚构的共性。
是,你黄册库确实非常重要,但那是对国家很重要!你黄册库能够给我这个部门提供什么好处吗?你想我划钱给你,你能让我得到什么呢?官场之间,不都是讲究利益交换的吗?当然,兄弟我肯定是承认你黄册库对国家重要性的。也愿意为你的资金向其他部门呼吁,但是呢,兄弟我这边是真的拿不出钱来啊。
好吧,官僚们踢皮球是吧?那老子直接找皇帝行不行?这下是你家的诶!你总得要重视吧。
可惜,老朱的子孙都继承了老朱的特性:吝啬!
凡是要新增支出的要求,朱家的皇帝都t特别不耐烦,不想听,不想接眨
折腾到最后,黄册库的主管单位南京户部没有办法,只有找来南京城内的两个县令(上元县和江宁县):这个,黄册库的运转费用,你们两个县扛了吧。
明代皇权不下县,所以县级构是明代最低一级的官方行政关。两个县令没得办法,只好将黄册库需要的资金,加派到两个县的普通百姓身上。
有明一代,真正的田赋其实并不高,除了以前张士诚统治的苏州地区外,其他地方大概都是十五税一到二十税一的水准。但是,你禁不住无限制的加派、摊派啊!仅仅是黄册库一个部门,就能够衍生出这两项加派(其实不止)。其他的部门呢?
由于老朱在设计国家体制的时候,把整个国家的经济规定得太死板。以至于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,需要新增支出的时候,国家各部门往往就只有互相踢皮球。踢不下去了就层层摊派,最终,百姓们的负担就越来越重。
而且,摊派这种事情是有放大效应的。这个效应会随着官僚构的腐化而越来越恐怖。而随着这个效应的不断延伸,他又会反过来促进官僚构的进一步腐化,整个儿一个恶性循环。
举个例子来,黄册库一年人员的工资、办公经费等开销。大概是五百两银子。黄册库的主官为了日子轻松一点,做漳时候做到了八百两。这是第一次放大。
负责这笔银子的上元县拿过来一看,哦,江宁县扛四百,我们扛四百。可是,我们为了这事付出了这么多,怎么就只加四百呢?于是县令大一挥:全县百姓听好了,现在本县加征黄册税五百两。而那边的江宁县也是如此操作。结果五百两银子的需求,被放大到了一千两。这是第二次放大。
县令是没法直接收税的,他得交给户房去办,户房的主官交给下面的里长,里长交给甲首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会放大多少次。或许,黄册库本来实际需求只是五百两,但最终摊派到老百姓身上的,是两千两。
在这个过程中,层层官吏都得了好处,唯一受害的就是老百姓。而在这个过程中吃欢聊各级官吏,如果下一次又碰到朝廷摊派的时候,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呢?
这确实是当年的老朱没有想到的。他一直以为,尽力减少支出项目就是省钱。却没有想到摊派的放大效应是如茨恐怖。
试想一下,如果当年老朱直接同意,在户部的支出上,加开一项黄册库专项支出。虽然这笔钱最后还是老百姓出,但百姓们的负担最多也就五六百两而绝不会暴涨到两千两
朱由栋穿越前看到过一篇研究明代赋税的论文。该篇文章的特点在于,他的作者是理工科出身的经济学人士。这位作者经过设计周密的公式,用大量数据反复计算后得出结论:洪武年间,每个农民身上的税负折银026两。永乐年间,03两。到了启年间,已经是20两!崇祯年间,则是50两!
五两银子什么概念?太平时节粮价偏低的时候可以买五百公斤以上的大米!注意,这可是脱了壳的大米,不是刚刚收获的稻谷。
d,老百姓不反真的没有理了。
长叹了一口气,朱由栋意兴阑珊的对着众壤:“这里的事情,孤都知道了。今日就到这里吧,吩咐下去,孤要回南华宫。”
她本是被人称为红杀猎鹰的杀神特工,只由于她从不随便出手,一出手便不曾失手。一场阴谋,一桩看似复杂的买卖,却换来一场华美的断送,身首异处的她莫名穿越到异世大陆凤家七小姐凤七夜身上。凤家小姐凤七夜天生废材无灵力,更因那一头火红长发被家族之人视为不祥之兆,被送往沧澜国凤家禁地成为那传说中魔兽的祭品。当黑眸睁开,灵魂已换,杀神来临,凤凰于飞!从此御灵兽,斗渣姐,炼神丹,走魔林,跨四海,一双素手,一根银针
青春 113万字 2020-06-19
天武大陆一代传奇秦尘,因好友背叛意外陨落武域。 三百年后,他转生在一个受尽欺凌的王府私生子身上,利用前世造诣,凝神功、炼神丹,逆天而上,强势崛起,从此踏上一段震惊大陆的惊世之旅。
其他 1691万字 4个月前
多年以后,转转折折,你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同桌是谁,曾经好朋友依然在身边吗,你暗恋的那个人呢,是否已经结婚了。 这是一道送分题,沈某人迅速的回答:我记得,我暗恋的那个人就在我身边,成为了我老婆。 岁月太漫长,也值得我们等待。 我可以陪你一辈子,一直陪,一直赔。 双暗恋,无原型,甜为主。
青春 47万字 2020-06-19
“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,钱没花完。”李桂花每次看到这句话,就先翻个白眼,再撇撇她那个樱桃小嘴。于是,老天送给了她一个大礼包。一夜暴富,兴奋不已,天有不测风云,三个月后***里的数字和她再也没有关系。大概是老天不忍心,她又活过来了。只是,从桂花变成了银杏。标签:轻松
其他 168万字 2020-06-19
被九级文明摩卡族猎杀的始星兽逃到了地球所在星域,留下了它的火种,给地球带来灾难的同时,也给地球带来了扑朔迷离的未知命运。地球成为了始星兽幼崽的乳化地,主角余生木在未知的命运下与星兽幼崽联系在了一起。
科幻 82万字 2020-06-19